所属行业:电力设备/其它
经营模式:回收商
贸易地区:不限
电线电缆
缆业重新洗牌 落后产能或遭淘汰
中国线缆企业的黄金时代已过,现在已进入行业重新洗牌、资源整合的阶段。曾经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那种地方政府“给钱、给地、给政策”助推,准入门槛低,赚钱容易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到今天,电线电缆行业已成为电工电器行业中仅次于汽车整车制造业的第二大产业,年产值已突破一万亿元。与此同时,电线电缆行业也是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
电线电缆与国民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而如今随着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减少投资,产能过剩的矛盾马上凸显。正常情况下,一个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低于80%即可称为过剩。而目前,电线电缆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在60%左右,产能过剩的严重程度可想而知。
产能过剩在今天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从中央到地方,对于产能过剩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国务院最新发布的《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确定了坚决遏制产能盲目扩张、清理整顿建成违规产能、淘汰和退出落后产能等化解严重产能过剩矛盾八大具体任务。此次从源头上淘汰产能、控制新增项目,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新举措。
对于电线电缆行业,这个产能利用率只有百分之六十的行业来说,产能过剩的问题尤为严重,目前全行业产能过剩超过40%,并且仍有一批在建、拟建项目,电缆行业产能过剩愈演愈烈。淘汰落后产能已经到了最为紧迫的时候。
产能过剩造成的问题绝非仅仅是浪费,可以说,产能严重过剩已成为电缆行业中的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近年来关于电线电缆质量问题引起的事故报道不断见诸报端,这些电线电缆质量问题的根源其实就是产生过剩。中国现在有近万家电线电缆厂,实际需求远远没有如此之大。如此之多的线缆厂造成电缆行业整体集中度不高。有数据显示,以远东电缆为首的国内5家龙头线缆企业所占全国线缆市场份额总和不足10%。相比之下,法国前五名线缆企业营业额占该国市场的90%,美国前10家线缆企业占该国市场的67%,日本前7家线缆企业包揽了全国86%的市场份额。而全球1/4的电线电缆市场,已被普睿司曼、耐克森、美国通用电缆等八家电线电缆巨头占据。
集中度不高,造成了竞争激烈,尤其是在中低端市场,价格战成为主要竞争手段,且愈演愈烈。恶性价格竞争使电线电缆制造行业整体价格下降,行业利润率下滑,大量电线电缆制造企业在倒闭边缘苦苦挣扎。电线电缆招投标价格既透明又相对过低,企业按照行业标准和国标生产,严格执行工艺,势必要大幅亏损,因此当下国内电缆行业深陷低价竞争的泥沼,产品质量堪忧。在如此艰难的境地,许多电线电缆厂为了生存,不得不采取偷工减料等方法试图赚取一定利润生存下来。
雪上加霜的是,外部经济环境不断恶化,今年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并且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政府并未采取过大的刺激性措施,因此也造成了电缆需求难以打开大的局面。在电缆需求难以打开的局面下,电线电缆企业集中低端市场厮杀。由于当初准入门槛低,所以许多中小企业既无资金又无人才,难以对于高端产品进行研发。我国线缆行业主流是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模式,大多中小企业关注短期经济效益,舍不得对高端产品的研发与生产进行巨额投资。业内以中低端产品为主,研发能力总体落后于国外线缆巨头普瑞斯曼、耐克森、古河等国外线缆巨头,他们的线缆研发及过程控制水平是中国线缆企业远远无法达到的。这造成了中国这个最大的市场份额平均利润率却很低,徘徊在3%--4%左右(超高压电缆、海底电特种、新能源特种电缆等利润率较高),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线缆业内产品以中低端为主,无法达到不少基础性研究工作都没有开展,与国外百年研究成果中积累的知识、学术、人才、经验等的距离着实不小,国内仅有的几家龙头企业如远东电缆等,对研发投入在逐年加大。
从外部环境来说,尽管各行各业迎来新发展、大发展,可是由于宏观调控,电力电网、房地产及基建方面都没有特别表现,总需求稳中有降。而且当前银行银根紧缩,电缆行业属于重料轻工的行业,随着市场上铜价和各种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电缆企业难上加难。不用说线缆国企的垄断、有关政策不明朗,国内电缆行业回款机制不合理等因素,都对电线电缆企业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在种种困难之下,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对电线电缆行业的产能过剩加以化解,势必会加剧市场恶性竞争,造成行业利润下滑、企业职工失业、银行不良资产增加等问题,危及产业健康发展。
当前,电缆行业已经过了追求规模发展的阶段,现阶段必须追求发展质量、效益。在如今的情况下,必须“淘汰”落后产能,兼并重组,让中国线缆行业凤凰涅槃。当然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必然带来阵痛,甚至会伤筋动骨。从全局和长远来看,必须遏制进一步加剧的矛盾,引导好投资方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当然,淘汰落后产能和兼并重组都不会一帆风顺,中国的电线电缆企业在兼并重组过程中还将面临诸多专业问题,比如并购目标公司的选定,目标公司资产估值,并购重组方式的选择、融资方式的选择,并购成本的控制,并购的法律问题等。这些问题都并不容易处理,如果企业内部因缺乏专业人才往往难以正确处理,稍小一点或者实力稍差一点的企业都会难以完成,所以兼并重组必然是以大吃小,以强吃弱。必须这样才能够完善自身产品生产线,丰富产品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